中国法院网|中国长安网

万合法律网
Wanhe Legal Network Platform

公告栏

法治日报创刊45周年特刊

2025-08-07|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分享到: 
  • 二维码

|字体:

2025
08/07
22次
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网

手机查看
二维码

编者按  

从改革开放的春潮里起笔,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征程中铺展。45载春秋流转,记录过“有法可依”的破冰之声,镌刻过“良法善治”的深化之痕,更见证着“法治中国”的巍然崛起——每一页都跃动着立法为民的温度,每一行都凝聚着公正司法的力度,每一字都闪耀着全民守法的亮度。值此《法治日报》创刊45周年之际,本报编辑部约请8位优秀法报人,请他们讲述自己的职业故事,讲述《法治日报》的发展故事,敬请关注。


把法治新闻写精彩

法制日报社原总编辑 陈应革

白驹过隙,光阴似箭,似乎在不经意间,我们的《法治日报》已经走过了45年的风雨历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硕果累累,影响力逐渐增大,牢牢地立足于中央主要新闻媒体之林!作为报社这个战斗集体中曾经的一名老兵,回首报纸创办和成长历程,一代代法治日报人呕心沥血的无私奉献,不禁感慨万千,心潮澎湃。此时,说点什么呢?想了想,还是说点老生常谈的话题吧,就是“请把新闻写精彩”,也就是希望我们的报纸要把新闻稿件写得更加出彩!

报纸是一张新闻纸。从1980年8月1日我报前身《中国法制报》创刊之日起,就明确是一张“以宣传报道政法战线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为主旨”的报纸。毋庸置疑,报纸最重要的标志,就是新闻报道!新闻是一张报纸的灵魂,是报纸的统领,也可以说是报纸的命根子。如果一张报纸没有新闻,那一切就都无从谈起。秉持这样的理念和信念、这样的定位,我们的报纸从起步到发展,一直走到了今天的第45个年头,始终在抓好新闻、写好新闻上下功夫、用气力,产生了很多至今令人们难以忘记的好新闻。虽然我离开工作岗位二十多年了,但每当回忆起以往的奋战时日,我们的老社长庄重同志语重心长,几乎每天都在强调的声音就在耳边回响。他说:“我们这是一张新闻纸,一定要抓住新闻、写好新闻,多出好新闻,没有新闻这报纸就别办了!”正是在庄重老社长的严格要求下,大家逐渐地树立起新闻的观念,并且努力实践着他老人家的嘱托和教诲,在加强新闻写作上不断提高能力和水平。

我们的报纸,既然定位是中央政法委的机关报,那我们就要让宣传报道工作与此定位适配,新闻报道必须和这一定位相符。为此,我们的报纸就要成为党在政法战线上的喉舌和耳目。同时,我们也肩负国家宣传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舆论主阵地的责任,所以,报纸的性质和地位、功能,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体现,下功夫把重要的政法和法治新闻写好写精彩,切实履行好我们的职责。

常听一些年轻同事说,自己知道要把新闻写好,但是找不到好新闻素材。我听了,觉得有些诧异。党和国家每天在政法和法治建设、依法治国方面发生那么多重要大事和新鲜事,怎么会找不到新闻呢?于是,我说,你们要从上下两头去看,新闻会源源不断。所说往上看,就是要看中央政法委、中央政法各机关,还有国家各行政执法机关,包括领导同志的重要活动和指示,部门的重大工作部署和取得的最新成果、重要进展及经验,也包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或阶段的目标任务等等,不都是重要的新闻线索吗?这些新闻线索,除了领导机关主动提供的,更多的是要靠我们采编人员的慧眼去发现和寻找。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采编人员一定要在头脑中树立起中央政法委机关报所担负的使命和责任,形成认识上的大格局。我上边所说的慧眼,正是这个大格局所赋予的!认识上有这个大格局,秉持这样的理念,牢记这样的责任和使命,就会促使我们主动学习、了解上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工作要求和任务,从中发掘出新闻。比如,一个时期里有关政法部门领导作出什么重要指示和要求,部门是如何执行和完成的等等,其中自然会有使你眼前一亮的好新闻产生!这就是说,采编人员一定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发现好新闻。否则,你即使外出采访了,也会觉得没什么收获。

再有,就是要往下看。我所说的往下看,就是采编人员要扩大和开阔视野。现在,全国各级政法机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实中央政法委部署,基层广大民警、法官和检察官、司法行政干警等,他们处于惩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一线,还有各个行政执法部门,都在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中取得着新的业绩和成果,还有社会上出现的各种新生事物、高科技的惊人发展,可以说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这些新产生的事物、新的举措、新的变化,不都是最鲜活的新闻素材吗?

我记得,报纸创刊初期,当我们还是四开小报的时候,我们报道最多的是在司法部原调解司指导下的人民调解工作。当时版面太小,为了报道充分,我们就把报纸的二三版打通合起来变成一个版,连续报道基层司法助理员和各级调解组织充分发挥作用,化解社会矛盾的先进事迹和经验。这样的突出处理,报道效果特别好,受到部领导和各界人士及读者的好评。当时,我们新闻报得比较多的,还有各地的流动人民法庭。当时法院恢复时间不长,许多地方法院基本建设还不完善,工作条件很艰苦。怎么办呢?法官们不等不靠,背着法庭的牌子,往树上一挂,就地开庭审案子。咱们的记者目睹这些场景,十分感动,及时采写出既鲜活又感动人的好新闻,最高法和地方法院的领导和法官都表示感谢。这些报道,我至今印象深刻!

由此可见,无论向上还是向下看,我们报纸的法治新闻来源实在太丰富了。天上,地上,空气,环境,食品,上自宇宙,下至地球深处,处处都有相应的法律规范。而有法之处,正是我们新闻报道大显身手之处,法治新闻报道的视角何其宽也!所以,我们不能坐在办公桌上静等着好新闻,而是必须开阔视野,主动观察和发现好新闻。

有了新闻素材,怎样把新闻写好又在版面编排上处理好,以取得最佳报道效果,这就回到我的正题上:请把新闻写精彩!

一是找到新闻眼。部分新闻写作中缺乏提炼,写得比较庞杂,没有找准新闻之眼和亮点。报社原来有位女副总编辑叫谭冰洁,也是新华社来的资深编辑,她就曾多次要求大家一定注意找到一条消息写作中的“眼”,即新闻眼。她称赞一位女编辑会找新闻眼,她批评很多会议新闻报道中缺少新闻性,只见龙身不见龙眼,有新闻性的内容被埋没在面面俱到和冗长的文字中了,因而新闻效果不好。为什么会这样呢?那就是我们对所需要的最有分量的东西,没有一个明确的识别,所以一篇消息稿,写得很水很泛,看似全面,却少亮点,缺乏感染力,因此,其新闻价值大打折扣。

二是新闻写作中要尽量增加现场感,才会生动、鲜活,而有的将简报改几笔,署上自己名字就算是一篇新闻稿。我过去常批评这种做法。评报的时候,有人说这稿子很好。我说:好什么呀?文字很沉闷,净是概念和数字,实际东西没有,这是什么好新闻?如果新闻都可以坐在家里这样写,那咱们还用记者深入采访干什么!

三是新闻要写精,尽量写短。现在有些新闻稿及消息写得太长,不适合读者胃口。报纸就是报纸,内容要丰富,信息量要大,因此切忌杂志化。现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生活节奏那么快,我们老是写那么长,大家有时间有兴趣有耐心阅读吗?看看标题就过去了。能不能写得精练一点,把要害的东西点出来,其他的可以略去,主要把亮点送给读者。

四是开阔视野。我们还要放眼世界,注意观察和报道国际法治新闻。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竞争与斗争极其复杂,斗争的重要方面之一就是“斗法”,这涉及国际法和各种国际规则。国际上这个法那个法,数不胜数。通过我们的报道,使广大干部群众和读者多了解一些国际法知识和问题,这是读者需要的。

再讲一点,关于舆论监督的问题,这本来就是媒体发挥功能的应有之义,是职责,我们报纸应该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相信社领导会重视这方面报道。我相信,在报社党委带领下,全社齐努力,大家会把45周年庆祝作为新起点,让《法治日报》再出发,上层楼!希望报纸上不断有更多亮眼、法味浓厚又具独家特色的政法及法治新闻报道!

《法治日报》创刊45周年了,我们骄傲,我们自豪!更值得庆贺!欣逢此时,我这个曾经的报社老兵,送上寄语:

四十五年崎岖路,法治新闻当排头。

钻研业务上水平,不惧风雨再向前。

领导率先齐努力,牢记使命谱新篇。


一张名片“递”出的中国新闻奖

第十五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法制日报社编委、法治网总裁 万学忠

中国新闻奖是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是每个新闻人穷其职业生涯孜孜以求的荣誉。非常幸运,在我工作到第七个年头的时候,一篇600字的短消息,获得了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这篇消息的标题是《中国成为国际反倾销最大受害者》,刊发在《法制日报》(2020年8月更名为《法治日报》)2000年8月8日一版。

消息是8月7日撰写的,来源于当天参加的一场规模较大的“应对欧盟反倾销研讨会”。主办方是中华工商时报社,主角是厦华、长虹、TCL等9家联合应诉的彩电企业。

当天有30余家媒体参加,但只有《法制日报》刊发了上述独家新闻。见报当天,就受到了时任报社副总编辑雷晓路的表扬,他说:“看了其他媒体的报道,咱们的角度最好。”之后,报社决定将此篇消息稿参评中国新闻奖,终获成功。

30余家媒体参加的研讨会,何以能报出独家新闻?如何能获得独家信息源?

当时的情形,至今历历在目。记得研讨会结束时,已接近晚饭时间,听会听得人头昏脑涨。正准备离开,我看见几个记者围着彩电企业的代理律师傅东辉交谈,就凑上去,给傅律师递了一张名片。他一看,发现我是《法制日报》记者,很兴奋:“正想找你们。”简单交谈几句后,傅律师丢下其他记者,径直带着我来到他下榻的宾馆,围绕反倾销话题深入交流。临别时给了我一袋材料,厚厚一沓,全是关于国际反倾销的内容。

带着材料回到报社,顾不上吃晚饭,赶紧写稿,因为要赶在晚上9点前交给夜班编辑,否则不能保证第二天见报。夜班负责统筹各新闻版的稿件,一旦稿件交晚了,可能没版面安排,就发不出去了。在那个互联网尚不发达的年代,只有见报,才能把新闻传播出去。

如果不是拿到傅律师给的材料,我的新闻稿一定是围绕当天的会议主题去写,一定是围绕中国彩电企业如何应对欧盟反倾销去写。事后证明,与会各家媒体第二天的报道都是当天的会议内容。但有了傅律师给的丰富材料,我决定避开当天的会议主题,另辟蹊径,写“独家”。

消化那堆材料需要时间。材料太丰富了:国际反倾销历史、现状,中国面临的问题,成因、危害、应对思路等等,一应俱全。当时,中国正在进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谈判,反倾销对中国企业来讲还是很陌生的概念……有关反倾销的报道非常受人关注。

根据傅律师提供给我的材料,我不仅可以写成深度报道,还完全可以写个系列!但那样时间太赶了,总编室夜班等不及。于是,我调整思路:先发个消息。

我从上万字的材料中提炼了新闻点,结合当天会上的嘉宾发言,交出稿件:《中国成为国际反倾销最大受害者》。说句悄悄话,如果不是当天太疲惫,消息可能不止600字,应该更长些。正是这种疲惫态,成就了言简意赅的短消息。

其他30余家媒体第二天的报道,均是围绕中国彩电企业应对欧盟反倾销写的。而我的消息完全跳出了“彩电企业”“欧盟”,把视角放大到“中国制造”“全球”。响当当的“独家”!

傅律师给我的材料也没有浪费。之后,我又写了系列报道《“中国制造”遭遇反倾销》《出口产品何以频遭反倾销》《“中国制造”要敢打洋官司》。系列报道发出后,国务院参事室给我打来电话,索要更详细的材料。

好新闻的产生因素中,记者对信息的捕捉、提炼固然重要,但信息源更重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记者拿不到有价值的信息,无论如何都写不出有价值的新闻。

分析这篇获奖报道的产生过程,可以发现一个关键细节,那就是记者的身份引起了信息持有者的兴趣。换句话说,《法制日报》的牌子给记者带来了好运。傅东辉律师作为法律专业人士,他更愿意和法律专业媒体谈专业法律问题。这就不难理解,他只把材料给了《法制日报》记者。

《法治日报》,有你真好!这种对报社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在我数十年的职业生涯中,反复涌现,成为我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

当我还是报社一名实习生的时候,报道外汇黑市的稿件就能单独署名刊发一版头条。它是时任经济部副主任胡勇老师(后来任评论部主任)出的选题,陈应革常务副总编辑(当时分管经济部,后来任总编辑)签发的一版头条,而几乎所有精彩之笔都是经济部主任郑福成亲自改出;总编室主任雷晓路(后来任总编辑)值夜班精心设计版面;摄影部李松老师(后来任北京记者站站长)给配的照片……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每个人为了办好报,都愿意默默付出,无私奉献。

中国加入WTO当日,国务院法制办主任接受专访,我们发“独家”;行政复议程序中首次审查红头文件合法性,我们发“独家”;中央信访督查首次邀请媒体作为督察组正式成员,我们有份;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法治分论坛,我们承办……哪一份眷顾和荣光背后,不是《法治日报》的金字招牌托举?!

报社创业过程中,曾辗转多地办公,从北京陶然亭公园到五棵松、青塔(职工宿舍),望京。始终不变的,是法报人的法治初心和对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在《法治日报》创刊45周年之际,不揣冒昧,填词《长相思》一首,与诸君分享:

陶然陶,

青塔青,

五棵松后大望京。

风雨报人行。

民主盛,

法治兴,

公平正义荡苍穹。

四十五载情。


以“专家型”记者和“务实型”站长为目标

广东记者站原站长 邓新建

这是令我最难忘的时刻:2009年11月8日上午,在北京,我和全国百名同行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从他们手中接过了“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证书。证书在手,心情一时难以平静。回首多年的艰难跋涉与风雨历程,我从一名部队的军事新闻工作者转行为专职记者,成长之路印证了这样一句话:辛勤耕耘,必有收获。

务实创新争先

为法报改革发展积累经验

我从1982年起在部队从事新闻工作,因业务优秀,成绩突出,荣立三等功4次。1995年转业进入法制日报社后,更似新闻战线的一匹“战狼”:2001年、2011年分别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和三等奖;2009年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新闻奖一等奖;从业以来多次获国家、省部级新闻奖;2005年被中央综治委评为“全国综合治理先进个人”。

特别是担任法制日报社广东记者站站长之后,我立志以“务实型”站长为工作指引,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实干,记者站各项工作不断发展,连续创造了报社记者站的多项第一,而且20多年经久不衰,广东记者站为全国记者站树立了标杆。2021年报社党委为我颁发了“特别嘉奖”,这是法制日报社建社以来针对个人颁发的第一个“特别嘉奖”。嘉奖决定上说:“邓新建同志在报社工作期间,政治立场坚定,强化大局意识,各项工作始终在报社各记者站中处于领先地位,为报社驻地方工作的改革发展积累了经验,提供了样本,为报社改革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自2005年以来,我连续16年获评报社年度考核优秀等级及先进工作者。

同时,作为国内记者为数不多且值得骄傲的是,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我分别在现场见证了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时刻。所采写的报道不仅展现了两个庆典盛况,更以政法记者的独特视角,通过采访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律政司司长梁爱诗及法律界人士,展现了回归背后两个特别行政区的法治进程。两次“回归采访”,都受到了相关部门的表彰。

俯身奔波基层

“试验田”的发现和推广者

广东是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广东人大胆作为、先行先试的工作作风,为我从纷繁的线索中挖掘有价值、可在全国推广的经验和做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我在广东省阳江市采访时了解到,该市首创政法干部担任“法制副校长”制度,使青少年法制教育常态化,法律意识不断增强,该市还较早提出“普法教育从娃娃抓起”。相关报道在本报刊发后,各地纷纷“改进移植”这一做法。2007年,《广东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把这一做法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同时,也引起中央相关部门的重视,并迅速在全国推广。

广东省惠州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在一次与该市领导的探讨中,就如何把农村、农民之间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展开思考。我们共同认为,应该发挥律师的力量,让懂法律的人参与到农村社会治理当中,可尝试让律师担任村(社区)的“法制副主任”。于是,我们与惠州市委、市政府、司法局等单位共同谋划,经过数年的共同培育指导和在本报连续跟踪报道并组织专家研讨,从而推动了广东省委、省政府“两办”于2014年5月联合出台意见,以脱胎于惠州的“法制副主任”为样本,部署在全省施行“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很快,该项制度在国家有关部门指导下,在全国推行实施。

忠诚新闻事业

在一线采访多次历险

从业数十年,我一直很感激各级领导及相关人士对我的关心和信任,也感激命运对我的眷顾。

2018年2月份,我受组织的委派,采写一组重点系列报道。接到任务后,我积极投入这一调查采访工作,驾车分别走访了广东粤东、粤北大部分地区,白天采访,晚上整理资料、写报道。2018年3月13日,由于连续劳累过度,驾车刚到深圳,忽感心胸发疼,全身无力,脑子虽然清晰,但连掏手机打电话求救的力气都没有,这一刻我想“完了,完了”,身边没有人。不幸中的万幸,这时来了两名公安巡警,看到我的情况后,立即打120叫救护车把我送往医院,及时完成了心脏动脉植入支架手术,避过一险。

像这样在新闻采访工作中的危险经历还有不少:

如现场采访广东“南海警匪枪战”,双方互相对射,直到天黑,发现我身旁不到一米的一名警察中弹负伤。

回顾我四十多年的职业生涯,其历程和取得的成绩历历在目:每年发表报道和内参数百篇,数十年获得过各种新闻奖项无数。许多报道和内参帮助和推动了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和法治进程。

我与《法治日报》的感情太深,法报人的身份到现在用了足足30年,现在退休了,用一句小品台词:“回不去了。”真回不去了吗?不,《法治日报》创刊45周年,刚走过她的“青春期”,为了她的成长,我费了心、尽了力、流了汗、作出过贡献,今后,我深信“前人披荆斩棘,后人继往开来”这句话,《法治日报》将会越来越好。


立于时代潮头触摸法治脉动

经济新闻部副主任 张维

在中国,没有一个法律人可以说自己与《法治日报》毫无关系。

我何其有幸,与这份报纸的牵系竟成了生命中不可剥离的永恒。求学时,摆放在法学院图书馆最醒目位置的《法制日报》(2020年8月更名为《法治日报》),既是我课堂之外汲取法律养分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初入“法门”洞悉法治天地的有力工具。那时的我,曾默默憧憬:有朝一日,自己的名字也能出现在这张权威纸页上。

或许是信念的力量自有回响,这份憧憬竟以超乎预期的方式绽放——在校期间,我关于“三鹿奶粉事件”的时评见诸报端;毕业后,更是循着油墨香走进了花家地甲一号,从此成为法报人。

流光容易把人抛,十六载春秋在案头灯光与采访足迹中悄然流转。当年初入职场的青涩早已褪去,深夜伏案的笔影、奔波途中的步履、跃然纸上的心声,早已融入生命的肌理,成为我与中国法治建设同频共振的鲜活注脚。感恩这份职业馈赠,让我得以站在时代前沿,触摸法治跳动的脉搏,记录下波澜壮阔的法治进程。

未来,这段与《法治日报》紧密相连的旅程仍将继续。《法治日报》如同不灭的航灯,照亮前路亦赋予力量。我将继续以笔为犁,在法治沃土上书写更多精彩篇章,向着光明的法治未来笃定前行。

启蒙:在墨香中锚定方向

2009年的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齿轮正加速转动,法治建设亦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破浪前行。那年七月,我与《法治日报》正式相遇,彼时尚未全然知晓,这份相遇承载着怎样的时代机遇与使命。

此前,新闻理想于我仍是朦胧的轮廓;而在这里,前辈们为推动社会进步而坚守的责任担当,如春雨般浸润心田。他们以“见证历史、记录时代、揭示真相、传播希望”的日复一日,完成了对我的职业启蒙与精神传承。自此,笔下文字开始真正与时代法治进程交织,酿出一段难以割舍的职业深情。

回望初入职时的稿件,常惊讶于字里行间的成熟笔触。细想便知,那些文字背后藏着前辈们的心血——或是寥寥数笔便让全文焕新,或是大刀阔斧重塑筋骨。若非他们以专业、热忱与坚守为我引路,或许我仍在职业门槛前踟蹰。

这份幸运让我在职业生涯初期便收获了有分量的作品。2010年,部分城市出台的流动人口限制政策与户籍改革方向相悖,我采写的《部分城市针对外来人口政策被指涉嫌歧视 学者呼吁警惕“户籍逆向改革”》,直指改革应“破除户籍与公共服务的捆绑”;201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我梳理党章变迁与执政理念演进,采写的《党章修改见证执政方式转变》,以独特视角勾勒出执政方式的演进脉络,获广泛转载。

这些探索,为我日后承担重要报道奠定了坚实根基。

深耕:以初心丈量法治深度

法报如校,前辈们的言传身教如春风化雨,让我在职业道路上不断精进。

他们教会我:记者,要有正确的政治立场,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更要以正确的立场为基石。

于是,在美国白宫于2013年2月20日晚发布名为“反外国盗取商业秘密策略”的报告后,我带着质疑深入调查,采写的《美商业秘密调查近一半针对中国 成打击中企手段》,以事实与数据有力回应了不实指控。

他们叮嘱我:在信息传播快、信息量爆炸的大背景下,对于同样的事件,要写出独特的法治视角、发出最权威的声音;而在跟风的年代,要将那些被遗漏的却于中国法治建设有着重要意义的信息捡拾起来,将“冷新闻”做“热”,尽到自己推动社会进步的职责。

于是,在行政诉讼法实施20周年之际,当多数媒体尚未聚焦,我寻访立法参与者、梳理制度演进,既写下立法时两千名乡官辞职的往事,也直指“不敢告”“告不赢”的现实困境,为未来的法律修订提供镜鉴;在新修订的行政复议法施行而深度关注媒体寥寥时,我以八千字综述《行政复议,可遇可期》全面解读制度深意,助力新法落地生根。

他们指引我:党报要“提高度”,更要“接地气”。好的新闻,可以穿透夜雾与冰冷,带来温暖与感动,让生活更有梦想。

于是,为呈现乡村法官的真实图景,我远离城市喧嚣,走进渝东南山区,与法官同吃同住。雨中爬坡过坎、田垄间送达文书,虽衣衫泥泞、皮肉划伤,却换来读者的共鸣——有来信说:“以为法官都是坐堂问案高高在上的,从未想过法官要走这么难的路。”乡村法官的系列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法官和百姓之间的隔阂。

他们警醒我:“无冕之王”的称谓,本质是沉甸甸的责任。记者的职业责任蕴藏着“正能量、超能量”,面对社会转型期的各种情况与问题,记者正义的声音要更响亮,公正的文章要更精彩,记者有责任来践行“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于是,2011年城市内涝频发时,我采写的《城市内涝是天灾还是人祸》,提醒“惨剧的发生不是最可怕的,怕的就是政府和社会以为是‘天灾’”,直击“将风险降到最低是政府天职”的命题。

奋进:与时代同频的法治叙事

与《法治日报》同行的这段旅程,既是对法治进程的忠实记录,更是一场个人与时代的深度对话。我庆幸能站在这个平台,见证并书写“法治兴则国兴”的壮阔历史。

新时代新征程,法治中国图景愈发清晰。党中央将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置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谋划推进,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提出一系列重要举措: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出台法治中国建设“一规划两纲要”,勾勒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施工表”“路线图”;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善,法治建设从法律体系向囊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的法治体系全面提升……

这些都在《法治日报》的版面上留下了清晰印记。

自创刊以来,每一步法治进程都有法报的记录,每一个重大法治事件都有法报的声音。这份坚守背后,是法报人“为良知而守,为时代而歌”的赤诚。

站在新起点,中国法治事业正向着更高目标迈进。《法治日报》也已构建起强大传播矩阵,以更丰富的形式、更快捷的速度,让法治之声传得更远。相信《法治日报》将继续乘风破浪、勇立潮头,为全面依法治国注入更多力量!

十六年法治新闻生涯也让我深刻体会到: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浸润生活的温度;法治不是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脚踏实地的实践。我将继续忠实记录和见证中国法治事业迈向更高台阶,为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宏伟目标贡献力量。

新闻永无黄昏,追求未有穷期!


十年耕耘,共植融媒之树

融媒体编辑部副主任 宋胜男

总有些相遇,如星辰点亮夜空,定格了时光,也温暖了岁月。

遇见法报,便是如此。

十年前那个盛夏,初入报社,油墨的暗香在空气中沉淀着肃穆。彼时,对法治尚显懵懂,对新闻却怀抱炽热理想。从新媒体中心的新芽初绽,到如今融媒体编辑部的广阔生长。回望来路,细浪翻涌,皆是深情印记。

在融媒浪潮中,扎下创新的根系

光阴流转,技术浪潮奔涌而来。传统的编辑室被直播摄像机、VR设备、实时数据流这些“新锐之石”激起千层浪花。2019年全国两会,我们首次推出Vlog报道,我

【责任编辑:万合法律网】

万合法律网综合赋能平台-全国法律信息直通交互平台-中国法制资讯权威门户网站-24小时发布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号:京ICP备2021035797号-1 公安部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602104177号

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编号:(京)字第24029号

中国互联网协会会员单位编号:ISC2022090188R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统一信用代码:91110106MA04FWEK2F

官方网址:https://www.whflw.com

电话(传真):010 - 53685798 / 监督电话:15811032228

本站投稿邮箱:wanheflw@126.com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造甲街110号

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 万合法律网微博

  • 关注万合法律网
  • 本站兼容IE6及以下版本浏览器,建议您采用1920x1080及以上分辨率访问本网站! Copyright © 2024 万合法律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