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安特稿
□ 本报记者 杜洋
“没想到无人机出警这么快,把现场情况记录得清清楚楚,大家看着事发现场视频记录进行调解,十多分钟就把问题解决了。”提到今年初县公安局、海上安全委员会解决了他的烦心事,浙江省三门县养殖户老陈感慨地说。
3月7日,一艘外国货船从三门县健跳港锚地出发前往一造船场进行维修。航行过程中,货船不慎对附近养殖的鳗鱼苗造成损害,老陈得知情况后立即报案。
接到警情后,三门县公安局立即派出无人机抵达涉事地点,对现场情况进行图片、视频记录,并指派民警引导涉事人员到县海安委进行调解。在翔实的证据支持下,双方很快达成协议,老陈的损失得到了合理补偿。
民有所呼,必有所应。近年来,浙江、辽宁、海南等沿海地区政法机关践行新时代海上“枫桥经验”,建立调解平台,创新调解机制,强化部门协作,深化科技赋能,乘“枫”破浪化解海上矛盾纠纷,营造良好的海洋法治环境,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治基础。
优化阵地建设
4月8日,由盘锦海警局大洼工作站牵头打造的“海上枫桥”矛盾调解室正式运行。截至目前,调解室已接待群众来访12次、解答咨询19次、调解纠纷8起。
这是各地积极践行海上“枫桥经验”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涉海矛盾纠纷主要有三大类:一是海货交易价格纠纷,二是船只碰撞事故纠纷,三是渔具、海货归属纠纷。这几类矛盾纠纷一般事情不大,但不及时解决,就有可能导致矛盾升级。
针对上述纠纷类型,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司法局柳赞司法所依托柳赞镇渔民协会建立渔民调解室,调解员由渔民协会里熟悉民情、德高望重的工作人员担任。
“调解室紧邻海边,一旦发生涉海纠纷,渔民们下船走几十米就能来到调解室,调解员也可到船上进行调解,自2023年3月成立以来,已成功调解涉海纠纷35起。”柳赞司法所所长王超告诉《法治日报》记者。
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司法局以平海镇为试点先行镇,指导该镇集结渔业专家、老船长、养殖户等成立渔业行业调解委员会,发挥“老船长”等熟悉海上事务、经验丰富的优势,赋能调解工作,实现“小事不下船,大事不出港”。
此外,随着游艇产业快速发展,船舶交易纠纷、海上安全责任认定、旅游服务合同争议等涉海矛盾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趋势。对此,海南省三亚市司法局主管的三亚国际商事调解中心联合三亚邮轮游艇协会等多家单位,于今年6月11日共同揭牌成立“三亚国际商事调解中心驻三亚邮轮游艇协会调解工作室”。
“调解工作室推动涉海纠纷多元化解,标志着三亚在构建‘政府主导、行业协同、司法保障’的涉海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上迈出重要一步。”三亚国际商事调解中心理事长汪印琪说,通过积极拓展调解领域、夯实法律基础、实现调解与司法的无缝对接,调解工作室将致力于为相关涉海纠纷提供公正、高效、专业的“一站式”解决方案,积极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涉海纠纷化解“三亚模式”。
强化部门协作
2023年底,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司法局成立海上融治理中心,整合港航、海警、海事法庭等10家部门力量,重塑“3+X”重特大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机制,搭建“一站式”海上矛盾纠纷解决平台。
为整合上海市崇明三岛海事行政与司法资源,构建海事纠纷高效化解机制,强化船员合法权益保护,3月12日,崇明海事局与上海海事法院长兴岛派出法庭签署水上多元解纷服务中心和船员权益保障服务中心合作协议,标志着“两中心”正式运行。“两中心”成立当天便成功化解一起棘手的船员欠薪纠纷。
随着海洋经济活动日益频繁,涉海矛盾纠纷呈上升趋势。沿海各地通过多方协同,构建高效调解机制,确保纠纷及时化解,保障各类涉海主体合法权益,进一步巩固了海洋法治建设成果。
“这么长时间了,要不是法官耐心坚持,咱们不大可能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商量解决这件事情。”6月27日,在海口海事法院博鳌法庭法官的努力下,一起船员劳务合同纠纷案件最终以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调解结案。
2023年12月起,船东黄某雇佣吴某在其渔船工作,双方未签订劳务合同,只是口头约定报酬为每月2.4万元。在船上工作17天后,吴某因工伤离职,按约定应获劳务报酬1.36万元。但直到今年5月,黄某仍未支付吴某的劳务报酬。无奈之下,吴某起诉至博鳌法庭。
立案后,博鳌法庭迅速启动涉海涉渔案件“快办”机制,将案件移送至潭门镇海事司法服务中心开展先行调解。中心调解员和法庭工作人员各自分开劝说当事人,耐心为其释法说理,并分析其中利弊,最终双方达成和解,黄某通过银行转账当场付清拖欠吴某的全部劳务报酬。
这起案件的成功调解,得益于博鳌法庭探索打造的“法庭+地方政府+地方司法+海岸警察+渔政中心+渔民协会”“六调联动”解纷机制。博鳌法庭法官牵头与各成员单位指派的资深调解员、人大代表等联动调处纠纷,做到“小纷快解、大纷精解、难纷联解”。
深化科技赋能
为更好地应对海上纠纷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各地坚持科技赋能调解工作,为群众提供便捷、优质的调解服务,助力海上纠纷化解更加精准、高效。
普陀区委政法委、南京海事法院等通过科技赋能,将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延伸到“海上”,确保矛盾纠纷在一线得到高效化解。
“海上融治理中心下设的数智服务中心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整合公安、渔业等数据资源,形成海上矛盾纠纷处置的‘智慧大脑’,显著提升了调解效率。”普陀区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全区共有各级调解船206艘,一旦发生矛盾纠纷,数智服务中心可快速调动附近的调解船赶往现场进行紧急调处。
南京海事法院建成“法护海江河”智能化平台,通过“PC端+小程序端”实现矛盾纠纷当事人、法院工作人员、特邀调解员、协助执行员、协作单位工作人员线上联动,实现“指尖上”的服务和“家门口”的法院有机融合。
“下一步,我院将着力加强与诉讼服务平台、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及其他协作单位线上平台的深度联通,打造更加智能化、一体化、集约化的海事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江苏品牌。”南京海事法院立案庭副庭长李洁说。
除了优化线上海上纠纷调解平台外,无人机也被应用于调解海上纠纷,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024年6月,三门县将大型无人机技术引入海上安全管理中,在参与涉海矛盾纠纷调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海上矛盾纠纷发生地点往往远离海岸,调解工作耗费大量的时间等成本,无人机的运用有效解决了这个难题。”三门县公安局海防大队副大队长项兆永告诉记者,民警和调解人员通过无人机上的摄像头和高音喇叭直接进行喊话劝解,并同步观察取证船上的情况,第一时间干预矛盾纠纷,避免事态恶化。
沿海地区政法机关坚持以体制机制为保障,以多元调处力量为基础,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不断提升海上矛盾纠纷依法化解水平,为维护海洋秩序、促进和谐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